上肢动脉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下肢骨折术后康复之过五关斩六将预
TUhjnbcbe - 2024/5/15 17:01:00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风险大又经常在骨折后出现的并发症,造成肢体的肿胀、疼痛。较为严重时还会出现股青肿和股白肿,要马上进行手术才能挽救患肢。

而栓子一旦脱落,随血液流动至全身,则有可能堵塞肺部血管,造成严重的肺栓塞,处理不及时就有可能危及生命。

而从骨折到最终恢复需要经历漫长的康复期,但是每个阶段都有必须要完成好的任务,一个阶段的任务做不好就可能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进度和最终的恢复。

骨折康复阶段

围术期:也就是从骨折发生后到完成手术的这段时间;

术后1周:炎症反应期

由于损伤产生的炎症因子和血管通透性改变造成损伤处出现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

术后2-4周:血肿机化期

损伤处形成的血肿凝固后产生混有网状纤维素的血凝块,血肿内出现毛细血管的生长和肉芽组织的出现,清除血肿并形成纤维组织,将骨折端连接在一起。

术后5-8周:骨痂形成期

成骨细胞在骨折后一周开始大量分裂增生形成新生骨,并从骨折两端沿着血肿机化后的纤维组织将两端连接在一起,将纤维组织变成骨组织,此时断裂的骨两端被新生的骨组织连接在一起,虽不会移位,但如果受到剪切力、扭转力或较大的压缩力或拉伸力,则会容易发生成角变形。

术后3-6月:骨性愈合期

骨痂内的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骨折间隙的桥梁骨完全骨化。此时骨折端之间已经形成骨连接,外力作用时骨折部不再变形,故能够负重活动。

术后6月-1年:功能恢复和强化期

骨折已经愈合,但新生的骨组织不能完全适应个人的活动的需要,所以需要进一步的锻炼,通过活动对骨骼产生力的刺激,从而使骨骼更快更好的愈合。

手术一年以后:骨骼塑形期

骨折愈合过程中和愈合中的一段时期内,都是成骨和破骨细胞进行塑形,最后在形态和结构上恢复或接近到和正常的骨一样。

静脉血栓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静脉血栓主要发生在围手术期到骨折后4周这段时期。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国内外研究发现,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2%-68%,同时20%-50%的患者在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会发展为深静脉血栓综合征[1],并有5%-10%的患者发生静脉溃疡。

那为什么骨折术后这么容易发生静脉血栓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骨折使骨组织、血管和周围的软组织产生损伤,机体修复时会释放纤维蛋白原,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同时,由于髋关节和膝关节周围血管丰富,手术操作复杂,不可避免会损伤血管,造成血管内膜增生和血栓形成。下肢血液回流离不开下肢“肌肉泵”的作用,小腿以下的远心端肢体血液回流阻力较大,需要依靠强劲的下肢肌肉规律的收缩和放松使血液泵回心脏。而骨折后,由于疼痛和固定限制肢体活动,在血液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肌肉泵”暂时失效,就会造成血液在下肢滞留,容易形成血栓。骨折之后体液和血液损失、手术禁食禁水造成的血管内血液容量下降,使血液浓度进一步升高,加重血液的高凝状态,使血栓更容易产生。

针对以上可能产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我们提出以下预防的办法: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重新充分发挥“肌肉泵”的作用。通过节律性的下肢肌肉运动促进血液的循环。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主动的肌肉活动来促进血液循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被动刺激神经,带动肌肉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主动的锻炼可以选择“踝泵”或是“股四头肌等长训练”的方式;

“踝泵”指足部有规律的“勾”和“踩”:脚先缓慢用力往上勾,勾到最大的范围,保持5秒,然后缓慢往下踩,缓慢用力踩到最大活动范围的位置,同样保持5秒,放松5秒,然后重复。每组10-20个,每天4-6组。

“股四头肌等长训练”指大腿前侧的肌肉有规律的绷紧和放松:可以将毛巾卷置于膝盖腘窝下方,缓慢用力绷紧,产生往下压的感觉,但是不要压下去,保持5秒,然后放松。每组10-20个,每天4-6组。

这是在围手术期和术后早期可以做的一些有益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康复锻炼,在骨折逐渐恢复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其他可以选择的锻炼方法,这些在这一系列的其他文章中会提到。

被动促进“肌肉泵”可以选择物理因子治疗的方式,采用电刺激或气压治疗。

电刺激是通过一个小的电刺激器,放置在适当的位置,刺激神经,带动肌肉活动,以起到被动“肌肉泵”的功能。

图示所用到的经皮电刺激器是王金武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一款小型便携式电刺激器,使用方便,安全性高,目前正在上海九院开展科研临床,受到患者一致好评,目前仍在继续招募受试者。

气压治疗是通过气压袖带从远端至近端依次充气,将下肢的血液从小腿压至大腿,从而促进血液回心脏。

其次,就是要多饮水或食用含水量高的食物,补充因为损伤和禁食禁水造成的体液损失,充盈血容量,降低血液浓度。

最后,应当加强健侧下肢和上肢的活动,提高心脏泵血的效率,改善整体的循环功能,也有助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就像骨折会影响全身的功能一样,所以除了进行针对性的疗法以外,还需要针对机体的整体功能进行改善,才能有效的预防血栓,为接下来的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家介绍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导。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骨科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教育部数字医学临床转化教育部工程中心副主任,民政部智能控制与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创新医疗器械注册研究与临床转化服务中心主任,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数字医学与生物3D打印实验室主任,上海市卫健委骨与关节康复医学科重点学科带头人,上海交通大学康复辅具创新中心主任,十三五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中华医学会上海数字医学专科分会候任主委。先后承担了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生物3D打印)、科技部“”(高精度3D打印装备制造)与“”(多级微纳骨修复生物材料)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16项;同时领衔民政部3D打印康复辅具标准研究课题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康复辅具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课题各一项,参编专著20部(主编1部,副主编5部),在上海交大设立数字医学与3D打印前沿医工交叉转化研究生课程,第一作者发表包括SCI论文70余篇(其中Nature与Science旗下子刊共3篇)。

在戴尅戎院士的指导与支持下,率先申请到国内第一个3D打印医疗器械注册证,也是注册人制度下科研机构申请到的国内首张医疗器械注册证。

专长:复杂的肩关节周围骨折的微创治疗;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与肩关节不稳的微创治疗;肩肘关节置换;3D打印康复辅具与骨关节内植物3D打印的临床转化,通过显微外科和定制式人工关节技术进行肩关节肿瘤的保肢治疗。

门诊时间

周四下午,专家门诊

黄浦区瞿溪路号九院新门诊大楼3楼1号诊室

周二、周四上午,3D打印门诊

黄浦区制造局路号九院10号楼5楼3D打印中心

1
查看完整版本: 下肢骨折术后康复之过五关斩六将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