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治疗首月D-二聚体水平显著降低与血管完全再通和较低的肺栓塞复发率显著相关。
——摘自文章章节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上肢或下肢)和肺栓塞。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因素、习得因素和环境因素。在欧洲,肺栓塞的平均发病率为29-78/10万人年,且30%的患者在首次发病十年内会复发肺栓塞,其中以首次发病后6-12月最为常见。
复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肿瘤病史和高凝状态。残留血栓也被证明与肺栓塞患者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相关。完全再通的预测因素包括受累分支动脉的大小,是否患有肿瘤和肺栓塞病史。
D-二聚体对于VTE具有良好的敏感性,但特异性较低,因此常用于排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有研究表明,D-二聚体可用于预测VTE复发的风向,且D-二聚体处于较高水平与短期死亡率、3个月死亡率和肺栓塞严重程度相关。
背景和目的
首次发生肺栓塞后,抗凝治疗或一月后不规律服用抗凝药物期间D-二聚体水平异常与残余肺动脉梗阻和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相关。本研究假设首次发生肺栓塞的患者,抗凝治疗一月后-二聚体水平显著降低与血管完全再通和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风险降低相关。
研究方法
名肺栓塞患者在抗凝治疗3到6月后接受了CTA检查。测量了入院时,发病1、3和6月后D-二聚体水平。评估了发病1月、6月后的残余肺动脉梗阻预测因素和D-二聚体水平的预测能力。
研究结果
名患者中,33名患者(22%)发生残余肺动脉梗阻。特发性肺栓塞,发病到诊断时间超过7天,s-PESI评分大于等于1分与残余肺动脉梗阻相关。残余肺动脉梗阻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vs[–]ng/ml;p=0.),而D-二聚体水平下降百分比较低([35–]vs[–]ng/ml;p=0.)。ROC分析显示D-二聚体下降百分比可预测血管完全再通(AUC0.,[95%CI,0.–0.],p0.)。发病1月(OR,0.56,[95%CI,0.45–0.70]p=0.)、6月(OR,0.31[CI95%,0.15–0.66],p=0.03)后D-二聚体水平下降超过70%与较低的肺栓塞复发率有关。
表1.患者基本信息。
表2.首次诊断时和抗凝治疗1月后D-二聚体下降绝对值和百分比。
表3.经慢性症状分类,抗凝治疗1月、6月后D-二聚体下降绝对值和百分比。
图1.D-二聚体诊断残留血栓的ROC曲线。
图2.诊断时以及1个月、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的D-二聚体浓度(中位数)。
研究结论
抗凝治疗首月D-二聚体水平显著降低与血管完全再通和较低的肺栓塞复发率显著相关。
本文由李晓晔博士编译
血管资讯学术资讯专区
网址:xgzx.talk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