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怀疑气质与入世热情被想像力熔铸,像夜海冰山般凌厉
多丽丝·莱辛
1919年10月22日——2013年11月17日
英国女作家,代表作有《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特别的猫》等。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学院在授奖词中称多丽丝·莱辛“用怀疑、热情、想像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和她的史诗性的女性经历。”我觉得用词极为精辟,尤其是“怀疑”二字。
复杂的人生经历塑造了莱辛的“怀疑”气质。莱辛本姓泰勒,1919年出生于波斯(今伊朗)一个英国人家庭。6岁时随父母迁居南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父亲经营农场一无所获,母亲独断专行,家庭生活难以忍受。14岁时因为眼疾辍学,自此没有再进教室,靠大量阅读丰富成型。15岁步入社会,做过保姆、接线生、抄写员。20岁结婚,育有一对儿女。四年后离婚,26岁再嫁,育有一子。四年后婚姻再度破裂,留给她的就是莱辛这个德国姓氏。这一年,莱辛带着小儿子回到英国,次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在英国引起强烈反响,从此踏上作家之路。
在这部处女作里,莱辛准确地把握住了人性的弱点:白人小雇主的善良与软弱,自诩进步却看不得白人尊严被黑人“玷污”的英国青年,在她的笔下都显露出一种犹豫不决的真切,那是被种族偏见和成规陋俗逼迫至崩溃的绝望心态。可以说,《野草在歌唱》第一次展示了莱辛怀疑的力量,它远甚于控诉。
待到1962年《金色笔记》出版,可以发现,莱辛式的怀疑已变得更为深刻,也更有力量。小说的女主角叫安娜·伍尔芙,让人一下子联想到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
在《金色笔记》中,《自由女性》这个标题本身就有反讽的意味。当开篇安娜说:“问题的关键是我能看出来,一切都开始崩溃了”,反讽的意味就更加明显了。可不少评论者没有嗅出作家怀疑的气息,言之凿凿地将《金色笔记》当作西蒙·波伏娃《第二性》的姊妹篇,甚至说它是女性解放运动的号角,恐怕有些辜负莱辛的深意。她本人就矢口否认自己有过从女性主义到反女性主义的所谓大转变,她指出:“我觉得女性解放运动不会取得多大成就,原因并不在于这个运动的目的有什么错误,而是正如我们所见,社会*治的大震荡已经把世界组合成了新的格局:等到我们取得胜利,假如能胜利的话,女性解放运动的目标也许会显得稀奇古怪,微乎其微。”
1973年多丽丝·莱辛推出了长篇小说《黑暗前的夏天》,有评论家认为这是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后最好的小说。写于1995年的长篇小说《又来了,爱情》可说是莱辛的怀疑深入骨髓之作。整个小说不仅在叙事手法上由先锋复归写实,其思想内核也由新锐渐趋传统。
在60多年的文学创作中,莱辛的笔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殖民主义、种族问题、女性主义、战争、青年暴力、社会福利、医疗教育、精神疾患、宗教、科学幻想等等。在当代,大多数作家更愿意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写作,像莱辛这样在各方面都有无尽热情的作家十分罕见。瑞典学院以“史诗”二字评价莱辛的创作,十分准确。
莱辛真正让人着迷的是她在描绘人类内心生活时所体现出来的想像力。这种想像力不同于马尔克斯式的狂放,也不同于卡尔维诺式的精巧,它是一种洞察人心的能力。如果说莱辛的长篇小说继承的是司汤达、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传统,那么她的中短篇小说则更富实验性——怀疑气质与入世热情被想像力熔铸,像夜海冰山般凌厉。《海底隧洞》、《喷泉中的宝物》都是佳作。
文/西闪(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