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如脑部、心脏、肺部、下肢等,其危害不容小觑。那么,血栓怎么检查才能查出来呢?
一、血液检查
1、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是检测血栓形成倾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可以反映人体的凝血状态。如果这些指标出现异常,可能提示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2、D-二聚体检测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水平升高通常提示体内存在血栓形成和溶解的过程。在血栓性疾病中,如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PE)等,D-二聚体水平往往会显著升高。
不过,D-二聚体检测并非特异性指标,许多其他情况也可能导致其水平升高,如感染、炎症、创伤、手术、恶性肿瘤等。
D-二聚体检测通常作为排除血栓性疾病的辅助手段。如果D-二聚体水平正常,基本可以排除急性DVT和PE的可能性;但如果D-二聚体水平升高,则需要进一步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判断。
二、超声检查
1、血管超声
血管超声是一种无创、便捷的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血栓的检测。通过超声探头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形态、结构和血流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血栓。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静脉管腔内是否有低回声或无回声的血栓形成,以及静脉是否扩张、血流是否通畅等。对于上肢静脉血栓、颈部静脉血栓等也同样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此外,血管超声还可以用于检测动脉血栓,如颈动脉、椎动脉、下肢动脉等。动脉血栓在超声图像上表现为动脉管腔内的强回声斑块或低回声血栓,同时可以观察到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程度,以及血流速度的变化。
2、心脏超声
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对于检测心腔内血栓也有一定的帮助。例如,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由于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形成血栓。心脏超声可以观察到心房内是否有异常回声团块,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心房血栓。
三、CT检查
1、CT血管造影(CTA)
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狭窄、闭塞、血栓形成等情况,对于诊断血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中,CTA可以显示静脉内的血栓以及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对于肺栓塞的诊断,CTA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可以准确地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位置、大小和数量。
2、增强CT
增强CT不仅可以显示血管的情况,还可以观察周围组织的病变。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中,增强CT可以帮助发现血栓引起的继发性改变,如肺梗死、脑梗死等。
四、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1、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MRA与CTA相比,MRA具有无辐射、无需注射造影剂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对造影剂过敏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MRA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狭窄、闭塞、血栓形成等情况,对于诊断血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例如,在颅内血管血栓的诊断中,MRA可以显示脑血管的狭窄或闭塞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脑梗死的病变。
2、磁共振静脉造影(MRV)
MRV主要用于检测静脉系统的血栓。它可以清晰地显示静脉的形态、结构和血流情况,对于诊断深静脉血栓、颅内静脉窦血栓等具有重要价值。
五、造影检查
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DSA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通过将导管插入血管内,注射造影剂后进行X线摄影,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DSA是诊断血栓性疾病的“金标准”,具有极高的准确性。
然而,由于DSA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出血、感染、血管损伤等。因此,DSA通常只在其他检查方法不能明确诊断或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时才使用。
2、静脉造影
静脉造影是一种专门用于检测静脉系统血栓的检查方法。通过将造影剂注入静脉内,然后进行X线摄影,可以清晰地显示静脉的形态、结构和血流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血栓。
静脉造影对于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上肢静脉血栓等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同样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过敏反应、静脉炎、血栓脱落等。
六、其他检查方法
1、电阻抗体积描记法(IPG)
IPG是一种通过测量肢体电阻抗变化来检测静脉血流情况的检查方法。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时,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肢体电阻抗会发生变化。IPG可以作为一种筛查手段,对于怀疑有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初步检查。
2、放射性核素扫描
放射性核素扫描是一种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物质进行显像的检查方法。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中,放射性核素扫描可以显示血栓的位置和范围,以及周围组织的血流情况。
参考资料:
1、《内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实用内科学》(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3、《血管超声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