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栓塞是一种血管外科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不可逆的肢体缺血,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截肢甚至死亡。医院孙小杰、程灿根据临床工作经验对下肢动脉栓塞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取决于阻塞的位置及侧支建立的情况,如在下肢血运正常的情况下,突然出现肢体动脉栓塞会导致急性下肢缺血症状,而在侧支循环完全建立的情况下,下肢甚至可无明显缺血症状。
下肢急性缺血,最先受累的是神经系统,感觉神经最早受累,其次是运动神经,所以,感觉消失是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最早的症状体征之一,其次是运动神经受累造成的肌无力,最后是因为动脉灌注减少导致肌肉皮肤缺血症状——肌肉压痛。典型的下肢动脉栓塞体格检查可表现为“5P”征,即疼痛、麻痹、苍白、无脉和感觉异常。肌肉压痛特别是腓肠肌压痛是进展型缺血的体征,周围动脉搏动情况及皮温变化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初步判断栓塞的平面。
结合患者典型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相对容易做出下肢动脉栓塞的诊断。对于高度怀疑下肢动脉栓塞,但无可疑栓子来源时,也应该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伴急性血栓形成、近端动脉夹层等可导致急性下肢缺血等疾病相鉴别。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可将下肢缺血分为3级。
Ⅰ级:患肢活力良好,一般不会威胁肢体存活,无肌无力及感觉丧失,患者就诊时,缺血处于Ⅰ级的较少,可仅行药物治疗,如抗凝、外周溶栓、扩管,改善微循环等。也可根据患者缺血的时间、阻塞的部位及肢体动脉条件选择手术取出栓子。
Ⅱ级:为存在威胁肢体的较严重缺血,大部分患者就诊时缺血程度处于该级别。根据患者静息痛、感觉缺失及肌无力的情况,又将Ⅱ级分为Ⅱa级和Ⅱb级。Ⅱa级:患肢活力处于临界状态,有轻度的感觉,运动障碍;Ⅱb级:患肢状态差,进展迅速,有严重的感觉,运动障碍。对于缺血处于Ⅱ级的患者,肢体出现急性严重缺血,需进行血运重建,才能保全肢体。对于Ⅱa级患者,因缺血损伤较轻,可选择手术取栓、腔内治疗或溶栓治疗;对于Ⅱb级的患者,患者缺血更严重,病情进展较快,需尽早行手术取栓,或导管溶栓,经皮器械血栓切除。
Ⅲ级:已产生不可逆的肢体坏死,产生严重的感觉缺失或麻痹及严重的肌无力,甚至肌强直,已没有改善血供的可能,并且,很可能产生横纹肌融解。处于Ⅲ级的患者,血运重建不仅不能保存患者肢体,还可能因为严重的肌红蛋白对患者产生严重的损害,甚至威胁生命。所以,这时截肢或保守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
抗凝治疗:对于下肢动脉栓塞,最基础的治疗为抗凝治疗,抗凝不仅可稳定已形成的血栓,还可以预防继发性血栓形成、提高取栓术的效果。所以无论是轻度肢体缺血无须手术治疗者,还是患者无法耐受手术者,或是行手术取栓者,甚至是已出现肢体不可逆缺血的患者,抗凝都是最基础的治疗方式。
手术取栓:年,fogarty取栓导管的使用,使动脉栓塞的治疗迈向腔内治疗,这也是目前下肢动脉栓塞的标准治疗方式。这种方法允许临床医生在局部麻醉下,取较小的切口完成手术,以迅速重建下肢血运。
血管腔内治疗:动脉栓塞患者多为高龄,基础疾病较多,难以耐受手术创伤,所以,临床医生也在不断探查更加微创的治疗方法,减少手术所导致的并发症及死亡。目前导管溶栓及经皮器械血栓清除术越来越多地被临床医生使用和肯定。相关研究表明,与传统手术相比,导管溶栓降低了患者围手术期的死亡率,但对于动脉栓塞时间较长的患者,导管溶栓效果并不如传统手术。
因此,对患者全面的评估及合理的治疗方式的选择对预后起决定性作用。
来源:孙小杰,程灿.下肢血管疾病诊疗新进展与病例分析.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转载:请标明“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11.23
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就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