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回顾
患者男性,80岁,因双下肢浮肿半年近期收治入院,查体:双眼视力明显下降;双下肢胫前区,踝部、足背区呈凹陷性水肿。双下肢血管+双侧颞动脉超声:①双下肢动脉硬化、部分伴斑块形成。②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③双侧颞动脉:血管走形迂曲,血管壁呈不规则增厚,回声较低,其中右侧最厚1.0mm,左侧最厚约1.0mm,管腔内径狭窄(图1~3)。图1右侧颞动脉—内中膜不规则增厚图2左侧颞动脉—内中膜不规则增厚图3右侧颞动脉近似横切面扫查—呈低回声晕征彩色多普勒显示血管腔血流信号呈充盈缺损改变,频谱显示右侧颞动脉PS=90.7cm/s,RI=0.82(图4),左侧颞动脉PS=94.6cm/s,RI=0.91(图5)。图4右侧颞动脉频谱图5左侧颞动脉频谱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①ESR:29mm/h(↑)。②淋巴细胞免疫分析:T细胞亚群CD8:33.2%(↑)。患者数年前于外院行右侧颞动脉活检,病理:局部区血管壁增厚,以内膜增厚为主,管腔狭窄,管壁内慢性炎细胞浸润,以T淋巴细胞为主,见个别多核巨细胞——提示巨细胞动脉炎可能。病例讨论
颞动脉炎颞动脉炎又称巨细胞动脉炎,肉芽肿性动脉炎,病变主要累及主动脉弓的动脉分支,多见于颈外动脉及分支血管,以颞动脉最多见,主要好发于中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70岁,女性略多于男性。临床症状临床典型症状为颞区头痛,头皮及颞浅动脉触痛,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病程较长者可引起同侧视觉障碍,部分患者伴有风湿性多肌痛。谈及颞动脉炎,笔者在这里简单梳理一下颞动脉的相关解剖知识。①颞动脉在外耳门外前方近太阳穴位置浅表,易触及其动脉搏动。②颞动脉是颈外动脉的属支之一,所以其动脉频谱与颈外动脉相类似,呈高速高阻动脉频谱,其阻力指数(RI)通常>0.75。解剖颞动脉炎根据二维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图改变,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可分为两种类型:肉芽肿型和类动脉硬化型。①肉芽肿型最为典型(如上述该病例),病变血管呈节段性改变,走形迂曲,血管壁明显增厚,回声减低,正常血管壁三层结构消失,管腔狭窄,彩色多普勒显示管腔内呈血流充盈缺损改变,横切面扫查血管腔周围呈典型的低回声晕征象。②类动脉硬化型病变血管迂曲,管壁增厚,回声增强,管腔内径狭窄,内膜上可见高-强回声斑块附着,彩色多普勒显示管腔内血流充盈缺损,声像图类似动脉硬化样改变。综上所述,动脉血管壁增厚和动脉血管管腔狭窄是超声诊断颞动脉炎的两个要素,颞动脉的狭窄程度与颞动脉炎所致动脉血管壁增厚的程度成正比。鉴别诊断
1肉芽肿型颞动脉炎应与多发性大动脉炎相鉴别,两者声像图表现类似,而多发性大动脉炎多见于40岁以下中青年女性,主要累及颈动脉与锁骨下动脉,颞动脉炎多见于60岁以上中老年人。主要累及颞动脉,多伴有头痛,面部肌肉间歇性运动障碍,实验室检查血沉升高。2类动脉硬化型颞动脉炎应与动脉粥样硬化相鉴别,两者声像图也较类似,均多见于60岁以上中老年人,后者常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相关基础性疾病史。颞动脉走形较为自然,前者并非真正的动脉管壁硬化,而是巨细胞颞动脉炎症反复发作造成的动脉血管内膜纤维化所致,因两者发病年龄相近,笔者个人认为仅通过声像图确实很难鉴别,确诊往往需要通过如颞动脉活检病理进行鉴别。总结
超声检查有无创,操作相对简单等优点,对于颞动脉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还可以尝试在相关临床诊疗过程中提供定期复查,给治疗效果做出切实有效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参考文献:[1]张先东,武乐斌,李吉昌.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巨细胞颞动脉炎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6(8)-.[2]崔国明,亓恒涛,张先东,孙红胜,杨清锐,潘正论,李加美.高频超声与磁共振对巨细胞动脉炎的诊断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3(3).-.[3]宋海波,许银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颞浅动脉炎临床疗效的评估价值[J].临床身心疾病杂志..21.-.[4]张先东,刘永红,李春敏.彩色双功能超声在诊断巨细胞动脉炎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15(9).-.[5]张先东,李春敏,武乐斌,李吉昌.彩色多普勒超声与64层CT血管造影在巨细胞颞动脉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3(3).-.编辑/苏姗
投稿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