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血管炎概述-讲者田新平
记录者戎梦瑶
系统性血管炎是一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断困难的慢性炎性疾病,病理主要为血管炎症及坏死,全身大小血管,动脉静脉均可受累,可局限在一个系统,也可累积多个系统,其中血供丰富的器官如:肺脏、肾脏、皮肤、神经系统最常累及。
该类疾病病因不明,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药物等均可致病。该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其中儿童以川崎病、过敏性紫癜多见,50岁以上成人多发,是50岁以下人群的5倍。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而巨细胞动脉炎和大动脉炎以女性多发。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数观点认为其一是感染原对血管壁的直接损害;其二是免疫异常介导的炎症反应产生的抗体ANCA致病。该病病理特点如: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淋巴细胞肉芽肿性动脉炎、巨细胞血管炎、坏死性血管炎均可构成血管狭窄或血管壁瘤样变,使组织缺血。
该病临床表现多样,一般症状为:发热、疲倦、乏力、体重减轻等。按照血管分布的丰富程度不同脏器均可受累,肾脏常表现为蛋白尿、肾性高血压、坏死性肾小球肾炎;肺脏可表现为咯血、胸膜炎、呼吸衰竭、肺栓塞、肺动脉高压等;皮肤表现为网状青斑、紫癜、结节样红斑、荨麻疹等;神经系统表现为脑卒中、头痛、视力下降、单发或多发外周神经炎;骨骼肌肉表现为肌痛、关节痛、关节炎等。
该病除ANCA外没有更好的实验室检查,通常可有白细胞、血小板升高,血沉、CRP增高,抗内皮细胞抗体阳性等。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例活检、影像学等综合诊断。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考虑该病可能:多系统损害、进行性肾损害、肺部多变阴影或空洞、多发性单或多神经炎、不明原因发热、缺血或瘀血症状、皮疹、无脉或血压高、ANCA、抗内皮细胞抗体阳性。
疾病活动常采用伯明翰系统性血管炎活动评分(BVAS):系统性表现3分,皮肤表现6分,黏膜/眼6分,耳鼻喉6分,胸部6分,心血管6分,腹部9分,肾脏12分,神经系统9分,以上评分总分高达63分,≥15分为病情活动。
治疗原则:早诊断早治疗,以防止不可逆的损伤。目前激素+免疫抑制剂(尤其是环磷酰胺)常作为基础治疗,特别是肾脏受累以及具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常作为首选方案。其它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环孢素、他克莫司、霉酚
酸酯也可选用维持治疗。目前生物制剂如:TNF-a受体抑制剂、IL-6单克隆抗体、CD20单克隆抗体可控制病情。单对于巨细胞动脉炎通常TNF-a受体抑制剂效果不佳。
白塞病诊断及鉴别诊断-讲者郑文洁
记录者戎梦瑶
根据年血管炎分类,白塞病(BD)被归为可变性血管炎。该病常见有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皮肤损害、血管病变、眼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其口腔溃疡需与1.感染性溃疡如:口腔结核、梅*、真菌、单纯疱疹病*;2.恶性溃疡:如淋巴瘤、白血病;3.免疫性/血管炎性如天疱疮;4.系统性疾病如:肿瘤、糖尿病、贫血;5.药物性溃疡等相鉴别。生殖器溃疡很少首发表现,比口腔溃疡复发少,形态同口腔溃疡,但溃疡深大、愈合慢、易留疤痕且疼痛明显,同样需与非特异性外阴炎、梅*、生殖器疱疹、假丝酵母菌病、性病、外阴结核、外阴癌等相鉴别。皮肤通常表现为:结节红斑、毛囊炎、多形性红斑、血栓性静脉炎、皮肤溃疡、坏疽性脓皮病等。
眼白塞通常男:女=2.08:1,发病平均年龄31.5岁,发生眼病BD病程0-m,中位数24m。双眼受累达85.6%,视力下降66.7%,视力0.1达60.4%,致盲25.2%,其中视力下降、并发白内障和视网膜新生血管以男性居多。
BD胃肠道受累发生率2.8%-37%,不同种族差异较大,好发年龄33-45岁,男女比例相当,严重者可致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穿孔和内瘘。以回肠末端、回盲部最多见。
血管受累中静脉受累约占70%,动脉受累约占5-20%,动静脉同时受累占10-20%,肺动脉受累小于5%,心脏受累1-6%。55-70%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但主要是原位血栓,不易脱落。BD合并动脉瘤以腹主动脉常见(占25.5%),肺动脉(19.1%),股动脉(10.6%),髂动脉(9.6%),胸主动脉(6.4%)。动脉瘤类型:假性动脉瘤(59.6%),真性动脉瘤(19.1%),夹层动脉瘤(2.1%),分型不明确(19.1%)。
神经白塞(NBD)诊断标准共识满足以下三条标准:1.确诊NBD:ISGBD标准;2.有神经系统症状且满足以下一项或两项A神经影像学异常BCSF异常;3.排除其他可解释神经系统异常表现的疾病。疑诊NBD:排除其他可解释神经系统异常表现的疾病,满足以下一项:1.有典型NBD神经系统表现,但不满足ISG标准;2.无典型NBD神经系统表现,但满足ISGBD标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