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13岁的熊志平在遵医附院脑血管病科接受了第二次手术,没有任何后遗症,恢复情况良好。今后,他可以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正常地生活和学习了。看着从“*门关”救回来的小志平,该科主任姚声涛博士终于放下了心中的那份牵挂。
家境贫寒,13岁男孩突然患病
小志平的命可以说是姚声涛博士“捡”回来的,如果当时他没有冒着很大的风险给小志平动第一次手术,可能孩子早已不在人世。那是今年3月,家住金沙县偏远山村的小志平因头痛、呕吐到遵医附院检查,诊断为夹层动脉瘤,脑血管病科的医生准备给他实施微创手术,利用科室的特长,通过微创将他颅内出血的地方封住。
然而,因家境贫寒,看着焦急无助的父母,懂事的小志平不愿接受治疗,情绪波动较大,导致病情加重。就在原定手术的前一天下午,他突然头痛发作呕吐,丧失意识,脑内压力过大瞳孔出现散大。小志平的爸爸妈妈都不识字,也听不懂医学术语,只知道孩子快不行了,夫妻俩瘫倒在地抱头痛哭,不知所措。因怕人财两空,夫妻俩决定放弃抢救。
“那一刻,作为医生我也很矛盾很纠结,一方面医者父母心,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都不愿意放弃;另一方面要说服孩子的父母同意手术抢救,这样我们就承担了极大的压力和风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姚声涛博士感慨万千。他说,作为医生,最终他们考虑的是尽最大努力去救人,当了解到小志平的家经济困难后,他给小志平的爸爸说先不考虑钱,救人要紧。
姚声涛博士告诉小志平的父母手术需分两次进行,首先抢救生命,施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载瘤动脉闭塞术、去骨瓣减压术,如抢救成功,3—6个月后再进行颅骨缺损修补术。
为救孩子,医生顶着压力做手术
顶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姚声涛博士最终说服了小志平的父母同意手术。他联合副主任医师李刚及小志平的主治医师夏湘平全力抢救小志平,最终成功地把孩子从“*门关”抢了回来。
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小志平不久后出院回家休养。“看到孩子的瞳孔都扩散了,大家都觉得希望不大,可主任说小志平还那么小,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怎么忍心放弃呢?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哪怕风险再大、压力再大,我们还是要把救人放在第一位。”脑血管病科护士长陈伟至今难忘姚声涛博士当时说的这些话。
今年下半年,小志平因脑膨出到遵医附院复查,本应该再次实施颅骨缺损修补术,但检查后考虑到孩子的颅内压太高,姚博士暂缓了手术。12月4日,小志平再次住进遵医附院脑血管病科,经过各项检查,12月11日,小志平成功实施了颅骨缺损修补术。
现在,小志平已能下床活动,再过几天就能出院回家过新年了。考虑到孩子和父母的不容易,姚声涛博士又一次组织科室医护人员为小志平捐钱,并医院,希望能为他们减轻一点负担。小志平的妈妈用质朴的地方话对着医护人员反复说:“这个娃儿是你们救回来的,救了人还给我们送钱,真的太谢谢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