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医院神经外科团队成功为一例具有高破裂风险,表现为头痛的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实施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血管导向装置(pipeline)”技术治疗,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头痛等症状消失。
血管导向装置(pipeline)
一波三折被误诊险酿危险年过七旬的任老太两年前因医院就诊,医生一直按照脑垂体瘤诊治,做过伽马刀治疗。但左眼却逐渐睁不开,左眼视力下降,经常头痛。因为任老太有过乳腺癌史,医生还怀疑是否是癌细胞转移。
无奈,任老太一家来到了医院神经外科就诊。
进行了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后,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李计成诊断,任老太的症状是由于鞍区脑动脉瘤对视神经的压迫所致。鞍区动脉瘤术前诊断困难,因为它们相似的临床、内分泌和神经症状,易与垂体腺瘤混淆。
血管导向装置术显神通李计成介绍,脑动脉瘤相当于脑部血管壁上鼓起的“气球”,其血管壁已被胀得比较薄,当血压升高或情绪激动时随时可能破裂出血,导致病人昏迷瘫痪,甚至危及生命,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传统处理方法主要有动脉瘤颈夹闭术、介入栓塞术等。
为了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决定采用当今全球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神经介入新技术——血流导向装置。
李计成在完善术前检查及评估后,迅速制定周密的手术方案,并在当天进行血管导向装置(pipeline)。目前,患者恢复良好。
李计成介绍: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约为5%-10%,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其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造成约60%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血流导向装置的发展更新了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理念,即从瘤囊内填塞向血管壁重建的转变,对大型或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结果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是治疗技术的重大突破,开启了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纪元。
此项技术在医院的成功应用,代表该院神经外科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方面紧跟国际领先水平,为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治疾病带来了新希望。
文/图
邓永红李长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