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动脉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一针太溪治百病张士杰五
TUhjnbcbe - 2021/5/7 18:12:00

(四十一)痉挛性斜颈

吴某,女,23岁。左侧项强伴阵发向右斜颈三周,于骨伤科诊为环枢椎半脱位,手法复位后,项强斜颈依旧,精神愈益紧张,致使发作之频率及强度反而加剧,遂来针刺。脉浮弦沉弱,舌暗有齿痕尖红,苔白微腻。

《灵枢●刺节真邪》:“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虚风即邪气,而“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援物比类:“东方生风,风生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变动为握...肾生骨髓,髓生肝”。为之取肾原太溪以疗此风木之疾,立竿见影,六次痊愈。

(四十二)半侧颜面痉挛

刘某某,女,46岁。八年前因惊恐悲伤导致左半侧面肌阵发不规则颤搐,始为眼轮匝肌之间歇颤搐,继而扩展至面部、口角及颈部。痉挛每于精神紧张、疲倦、自主运动及受到注意时加剧,入睡后完全歇止,闭目时口角痉挛,示齿时眼肌颤搐。脉浮弦沉弱,舌暗红,苔薄白。

《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其病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则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不胜收,故僻”。此乃辨别面肌痉挛与面瘫之纲要也。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太阳寒水主气而为开,故寒则筋急而目不合,合则引颊移口;阳明燥热主气而为阖,故热则筋纵而目不开。不开者,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无力开阖也。故颊筋有寒则引颊移口而为僻,左筋急,口僻于左,有热则筋纵缓不收而为僻,故左筋缓而口僻于右也。

援物比类: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肾者胃之关,调肾以治,针太溪,二十次基本痊愈。

(四十三)心悸、怔忡

心悸是自觉心跳异常,心慌不安,多由情志所致.怔忡多为器质性心脏病所引起,如伴发于冠心病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心房纤颤等,属心阴不足,虚火内炽,扰动心神或七情郁结,心气不舒,郁久化火,火热伤阴而阴虚火旺之所致,久之气阴两虚及脉络痹阻亦均可导致是症,针刺太溪以使水火相济则皆可收效。

病例一芦某,男,60岁。年患脑血栓形成后遗右侧偏瘫。年始又时发心慌心跳,每次发作少则数小时,多则数日方止。经西医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年11月6日发作时来我院诊治,自诉心慌心跳,心中烦乱,头晕目眩,耳鸣,口干苦。心率次/分。舌质及两颧皆红,苔薄*,两脉细数。

援物比类:此乃阴虚火旺之怔忡,为之用巨刺法,针右太溪,针入病已,心率恢复至80次/分。

病例二张某,男,65岁。患高血压二十年,冠心病十余年。来诊时心慌头晕三天,既往有类似发作史,于某院诊为心房颤动,并为之毛地*化,面红,脉短绌急促,舌质红而光绛无苔。血压/mmHg,即刻做心电图(仅举V,为例)示:p波消失,代之以形状相同的锯齿形F波,频率次/分,心室率迅速匀齐,呈2:1房室传导,诊断为心房扑动.呈2:1传导。

援物比类:此乃水火不相济而致之怔忡,为之针太溪以交通心肾,未及发针怔忡已,尚稍心悸,再做心电图示: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频率次/分,心室搏动完全无规律,诊断为心房纤颤,翌日之心电图示:P波出现,形状大小均正常,根据全部导联诊断为大致正常心电图。

(四十四)无脉症

大动脉炎是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全动脉炎,可能为一种非特异性炎症,临床分为头臂动脉型、主一肾动脉型、广泛型、合并肺动脉狭窄型。病因不明,诱因有自身免疫学说、内分泌异常、遗传因素等。

本人自~年,以针药结合治疗大动脉炎13例,其中女8例,男5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56岁。头臂动脉型9例,广泛型4例。均系经核素肾图、肾扫描、肾动脉等造影、X线检查,确诊为无脉症、主动脉弓综合征、非典型性主动脉狭窄,属大动脉炎疾病。年以后又单用针刺治疗了6例该病,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兹举例报道如下:

案1:男,54岁。患者于年11月左上肢发现紫斑,继而左肩臂乏力、发凉,左桡动脉搏动明显减弱,至年12月10日,因左桡动脉搏动完全消失及左足背动脉搏动减弱、且曾昏厥而由医院,诊为多发性大动脉炎,住院治疗4个月,年4月14日来我处就诊。诉:头昏、口苦,记忆力减退,左上肢发酸、乏力麻木、发凉,左下肢亦乏力,运动后及人夜加剧,大便秘结,小便数。查:左寸口及肱动脉搏动皆消失,左趺阳及太溪脉搏动亦明显减弱,舌胖大而质微红,证属气阴两虚,脉道不充,血行阻滞,膀胱气化失司,肾窍不利。予温肾通阳、益气养血活络之治,用当归四逆合补阳还五汤加减。用温补法,刺太溪、太渊、内关。药用:生*芪9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6g,地龙10g,细辛3g,木通6g,生地*30g,桂枝6g,肉苁蓉10g,每日1剂,共服40剂。针刺间日1次,共针22次。患肢酸重麻木、发凉等症尽失,寸口、太溪、趺阳诸脉尽现。左上肢BP14.7/9.33kPa,追访10年,一如常人。

讨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经气虚则血流乏力。阳损及阴,阳虚血弱,则脉道不充而血愈留滞,患者脉证属气阴两虚,所治当重用益气、佐以养血活络之法,因而用补阳还五汤和当归四逆汤加减,并结合针刺以治。当归四逆,出自仲景伤寒,乃治厥阴脏厥轻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之剂,补阳还五系清代王清任用以治疗痿废之方。仿补阳还五,重用味甘而薄之*芪以益阳,阳生阴长,有形之血因之而得生;当归味甘而厚,能滋阴养血,*芪数倍于当归,使当归补血之力益雄;酌加生地*,既可滋阴养血,又可防止助阳过剂灼阴之弊。血为气根,血足则气得涵养。阴阳互根,气生血,血藏气。佐以赤芍、桃仁、红花、川芎以活血,地龙通经活络,桂枝、细辛散表里之寒、温通经脉,肉苁蓉滋肾强阳滑肠,木通通利血脉,于是手足温和,脉亦复常。

大动脉炎是很难治愈之疾患,中医文献虽有用阳和、顾步等汤为治之记述,但治愈实例尚少报道。本人据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理论,用补阳还五及当归四逆汤加减,并结合针刺治疗此病,获较为满意之疗效,不言而喻,针刺也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内关为手厥阴心包之络,包络代心行事,心主血脉。太渊系肺之原,肺朝百脉。太溪乃肾之原,肾者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滋肝木,贯中土,而上济心肺,肾者主液入心化赤而为血,流溢于冲任为经血之海,布散于外而养肌肉,生毫毛。

案2:女,20岁。年1月用餐时,左手突然失用,继而昏厥,卧床后片刻,诸症消失。翌日晨起,因胸闷气急、左上肢发凉,而前往某院就诊,测血压右上肢为30.7/4.0kPa,左上肢未能测出,经心电、超声等检查又发现左心扩大。医院4天后诊为复发性大动脉炎(头臂型)合并轻度肺动脉狭窄,住院治疗3个月,非但头紧头昏,左上肢发凉依旧,左上肢仍不能测得血压,而且右上肢之血压升为34.7/0kPa,遂将强的松增至每日40mg并增服某些其他药品,因仍无改善且不能手术故出院。于年11月30日来我处就诊。诉:头紧、头沉,心悸、气短,左上肢发凉,周身乏力。查:右脉滑疾,左脉无,右上肢血压32.0/0kPa,左上肢未测出。针刺双太溪、太渊、内关,间日1次,30次后,诸症皆减,左寸口及肱动脉皆有搏动但较弱。右寸口亦不似前之滑疾。左上肢血压8.0/4.0kPa,右上肢26.7/5.33kPa。之所以列举此例,概因其病异常复杂,除前述之症征外又发现主动脉瓣、三尖瓣、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升主动脉增宽,肺动脉高压,左室功能减低等一系列心功能不全之症征,用药不能逆转又不能手术,而用针刺却能使之在短期内有所改善。

董氏奇穴七十二绝针,扫码免费学!

推荐阅读

针灸干货书籍PDF版本免费送(第1期)

针灸干货书籍PDF版本免费送(第2期)

针灸干货书籍PDF版本免费送(第3期)

道家针法28针

化瘤针法手法要诀

喜欢本文,请花一秒钟的时间把它转发到您的朋友圈里!或许您的转发可以救人性命!感恩!

你还没有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针太溪治百病张士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