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动脉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分析
TUhjnbcbe - 2021/6/2 15:07:00
白癜风效果 http://m.39.net/pf/a_7488617.html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作为全身性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obliterans,ASO)已成为一种常见病。

1腔内治疗微创优势

ASO多发于老年患者,其特点是多合并有全身多系统疾病,因此,选择创伤小、恢复快的手术方式是降低手术风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近年来,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临床取得了较好治疗结果。由于其微创性,对于老年患者,尤其合并多种内科疾病或高危因素的人群,血管腔内治疗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将年的TASCII期指南与年的TASCI期指南对照,我们不难发现,最大改进就是ASO腔内治疗选择的适应证明显扩大。

2腔内治疗新技术

对于TASCC、D型的长段血管闭塞性病变,以往的腔内技术很难通过闭塞段而导致手术失败是术者所担心的,随着腔内技术及介入器材的不断发展,这个问题已经得到很好解决。SIA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技术,使得血管长段闭塞的开通率大大提高。年Treiman发表的l组回顾性病例研究表明,SIA手术成功率高而且并发症低,近期通畅率和外科旁路手术相当,远期通畅率不佳,但其意义在于给重症肢体缺血(CriticalLimbIschemia,CLI)的患者肢体溃疡愈合争取了时间,并且短期内缓解了静息痛,不影响再次外科旁路手术治疗。另1组年发表的大样本回顾性病例研究报道[7]:对例患者条包括TASCC、D级病变的慢性缺血肢体在股腘动脉闭塞段进行了SIA,手术成功率为87%,术后踝肱比平均提高了54%,一期通畅率在1年和3年分别为45%和25%,二期通率分别为76%和50%。肢体挽救率和间歇性跛行改善率与外科旁路手术相当。

一些病变影像学检查虽然提示髂动脉有长段闭塞,但实际上很多情况是在血管短段狭窄或闭塞基础上合并血栓形成所致,可先在血管内置管溶栓,使一些TASCC、D型病变转变成A、B型病变,“病变降级”后再行腔内治疗往往取得较好疗效。

主髂动脉的TASCC、D型病变,推荐外科旁路手术。但开腹行人工血管搭桥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适应人群少。双侧髂总动脉同时血管成型和支架释放的对吻技术(Kissingtechnique)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

3腔内治疗新器械

对于主髂动脉或股腘动脉的长段闭塞性病变,其远期通畅率尚不能令人满意,这是一直困扰TASCC、D型病变广泛开展的问题,支架内的再狭窄造成了相对外科旁路手术较低的一期通畅率,但新随着腔内器械的不断改良,二期通畅率的不断提高,这个困扰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外周覆膜支架的应用,Kazemi等报道了Viabahn覆膜支架治疗20例的肢体支架术后再狭窄病例,1年通畅率为65%。经皮腔内斑块切除术,斑块切除装置通过将斑块粉碎成颗粒并清除来实现血管再通,不像其他腔内技术那样将斑块挤在动脉周边。药物洗脱支架,是降低再狭窄率的理想方式,支架表面加载活性药物涂层缓慢释放到血管壁上,从而阻止内膜增生,使不能用于全身的药物靶向作用于局部病灶,能够提供持续的作用。年开始进行的ZilverPTX临床试验,该研究报道了例支架术后再狭窄患者处病变应用药涂支架的治疗效果,12个月后获得98例患者的随访数据,免于靶血管再干预的比例为78%,支架断裂率为1.7%。,药物涂层球囊,与支架相比,在动脉管腔内并不残留任何能够引起新生内膜增生的物质,使之成为一个吸引人的支架替代者。此外,研究发现为了获得对动脉内膜增生的长期抑制作用,并不必要进行持续的药物洗脱。不管是在冠脉还是在周围血管,短期暴露于紫杉醇都足够获得持续的作用来减少后期的管腔缩小并避免再狭窄。切割球囊,最初设计用于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也可以用在非冠状动脉病变,这一技术通过将扩张力集中于局部而降低血管弹性回缩。应用切割装置可降低血管壁创伤,减少血管炎症,因此新生内膜形成减少。

综上所述,腔内治疗对于TASCC、D型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在无法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中可以考虑作为首选治疗,虽然有着一定的缺陷,但现有的和新出现的腔内治疗技术进行治疗并进行临床研究是未来10年的发展趋势,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来源:杜丽苹,温志国,李晓健,等.下肢血管疾病诊断新进展与病例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06.06

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就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1
查看完整版本: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