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对于颈动脉已经发生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患者,血管外科医生一般采取保守治疗策略,以避免手术操作对已经发生的病变构成额外风险。然而,颈内动脉闭塞残端的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的栓塞,占卒中的2/3。此外,由于脑灌注压降低导致的分水岭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年4月11日,在血管创新论坛(VINNOVA)期间,来自西安医院血管外科的冯骏教授分享了他对颈动脉CTO病变术前评估与处理策略的经验和看法。(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回看更多会议精彩视频)
颈动脉夹层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病变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夹层是颈动脉闭塞最常见的原因。此外,恶性肿瘤、脑动脉瘤、垂体卒中、巨细胞动脉炎、Moyamoya综合征、外伤、放射或辐射和颈动脉手术等也可能造成颈动脉闭塞。颈动脉闭塞的发病以老年人和男性多见,多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年轻患者以颈动脉夹层为多。
年,GoryB等学者就动脉夹层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颈内动脉(ICA)闭塞串联病变的腔内治疗+取栓效果进行了Meta分析,纳入例患者,颈动脉夹层病因6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因例。夹层组的良好转归率为56.3%,动脉粥样硬化组为47.6%。在夹层组和动脉粥样硬化组中,再灌注成功率、症状性脑出血和90天死亡率分别为78.5%vs.74.5%(P=0.13)、4.6%vs.5.2%(P=1.0)、7.8%vs.15.3%(P=0.94)。夹层组的中位手术时间为76分钟,动脉粥样硬化组为67分钟(P=0.24)。均无统计学差别。因此,颈动脉闭塞原因并不影响治疗效果[1]。表1.不同原因的颈内颈动脉病变结局比较*新发位置的病变(n=25),穿孔(n=6),颈内动脉夹层(n=2)和其他并发症(n=2);?根据预先确定的混杂因素(中心、年龄和入院率)进行调整,这些因素是在处理了缺失的结局并使用多重插补进行协变量后计算得出的
CCA/ICA闭塞病变的治疗理念进展
目前关于颈内动脉/颈总动脉(CCA/ICA)闭塞病变,尤其是闭塞性病变引起的急性缺血脑卒中的治疗,报道相对较少,样本量小,治疗方法各异,缺乏随机对照实验,所以尚未达成共识。AlejandroMSpiotta等学者则主张先颅外后颅内段治疗的方法。AlejandroMSpiotta等的研究结果:所有患者(16例)均完成了支架植入和机械取栓手术,技术成功率为%。50%的患者术后mRS评分良好(0~2)[2]。因此,首先支架开通覆盖ICA闭塞区域然后行ICA远端取栓术,方法安全可靠(图1)。图1.ICA近端到远端治疗串联病变:(A)导管穿过ICA近端闭塞,并行血管造影;(B)获取双路线图像;(C-D)支架置入,常行球囊血管成型后支架置入,支架术后如需要行球囊扩张;(E)导管通过支架沿颈动脉上行至ICA远端为取栓(ADAPT技术)提供足够的支撑
颈动脉慢性闭塞,还有开通的机会和获益吗?慢性长段颈动脉闭塞能否复通,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病程、闭塞残端形态(鼠尾形、三角形、火焰形、圆钝形、平口形)、闭塞病变性质、侧支代偿等。病史越短、闭塞段越短、鼠尾形闭塞、侧支代偿的位置越低、则越容易开通。如果介入开通困难,应果断放弃,选择开放手术(图2)。
图2.颈动脉慢性闭塞分型
总 结
颈动脉闭塞与同侧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直接相关,在抗凝和抗血小板法治疗的症状性颈动脉闭塞患者中,同侧大脑半球每年发生卒中率在不断提高。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恰当的干预措施治疗颈动脉闭塞病变,对降低脑卒中事件有重要的意义。但慢性闭塞开通手术操作复杂,风险较高,要全面评估有效性、可行性和安全性。参考文献[1]GoryB,PiotinM,HaussenDC,etal.Stroke.;48(11):-.[2]SpiottaAM,LenaJ,VargasJ,etal.JNeurointervSurg.Mar;7(3):-9.本篇文章经专家授权发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