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很久之前跟老妈提到我未能见一见这个世界的哥哥或是姐姐,我说或许是ta不愿意下凡来历劫,所以看了一眼就回去了。
而最近见到的娃娃们,下凡来历经的劫数可谓是真的太多太多了……
儿科学到的主要是对于免疫罕见病的学习,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和大动脉炎等。也见到了上学期书上学的克罗恩病。书上对于这些疾病的描述虽然很详细,但是等到真正在临床上接触到这些之后,这些疾病更加形象。
其次就是对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这两类药物等使用注意事项。激素的使用在各个科室都是很普遍的,但是儿科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对于孩子们生长发育的影响,科室内很多的孩子都比同龄人看起来要小很多。而且使用同时加用钙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外院未规范使用激素的患儿股骨头坏死,终身残废的例子让我更感受到钙剂的重要性。毕竟在我的认知里,骨质疏松最容易导致的只是骨折,而从未想过会有如此严重的情况,而这又发生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就更加的不幸了。
儿科不同的另一点则是对于患者的心理疏导。这也是我特别心疼的一点。有个孩子特别外向乐观,他是由于关节上的疾病入院的。即使是在没打麻药进行腰穿和骨穿操作时,都没有喊过疼。但是这样与年纪不符的坚强,反而让人更加心疼。我们或许对待他们时,不应该一直悲悯。但是,希望以后如果再去儿科,请一定一定不要只看孩子们快乐的一面吧。
当然我也看到了一些患儿家长,由于对患儿的疾病产生极端焦虑的情绪。或许这一块也是我们今后临床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之后是神经内一,该科室有许多由于脑梗死而导致部分肢体瘫痪的患者。所以基础的操作是非常重要的,翻身拍背口护吸痰等等的操作,简单繁琐,但是这个病房的卧床患者们皮肤管理真的很好。
对于脑梗死溶栓后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也有极强的人文关怀。16床爷爷的老伴在出院那天抹眼泪的时候,我也特别感动。虽然我们总是笑着说我们除了人文关怀什么也不会,但事实上人文关怀才让我们更像一个有血肉之躯的人,而不是一个被临床异化的机器。
而这个科室的许多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普遍存在非常严重的多病共存问题,而不同的疾病在运动和饮食的指导上是存在一定冲突的。这也是让我很迷惑的地方。如果冲突,那么哪个是标准呢?如果按照最突出最凶险的症状或疾病进行指导,又或者依赖于医生来给一个评判,我觉得都是不合理的。但是多病共存的健康指导甚至于多重用药的情况,都是需要整个团队进行评估和重新制定的。然而正如学姐说的那样,我们基于患者的治疗肯定是由局限性的,面面俱到的医疗要在医疗资源如此紧缺的现在出现,必然是有很大的困难的。
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放弃不做,对吗?如果我们都不去想了,那患者和家属该怎么办呢?
金乔老师说我们应该在患者床旁。那么什么都不知道的一个人杵在床边,又有什么用呢?
小徐真的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