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影像?眼界与视界,逻辑与思想
病例
病例提供:医院农天山
因"左颌下区肿物10年余"于年03月01日09时28分门诊入院。
病例特点:1.女性患者,56岁;2.年初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左颌下区肿痛不适,无发热、咳嗽,无恶心、呕吐,无呼吸困难等症状,病后曾多次在院外输液治疗(具体诊断及用药不详),疼痛消退,但肿物未见明显消退。今日至我科就诊要求住院手术治疗,门诊医师检查后诊断"左颌下肿瘤"收入院治疗。3.既往因"1、社区获得性肺炎2、眩晕综合征3、颈部肿物性质待查4、高脂血症"在我院中医科住院治疗。4.入院时检查:BP/97mmHg,余生命征正常,神清,左颌下区触及3.0cm×2.0cm肿物,皮肤色泽正常,皮温不高,质较硬,边界清,无压痛,活动度可。张口无受限,牙列整齐,咬合关系正常,伸舌居中,活动无受限,各涎腺导管口口无红肿及异常分泌物,双侧颌下、颏下、双颈部未触及淋巴结肿大。
初步诊断:1.左颌下区肿物性质待查
2.高血压病?
颈动脉瘤(carotidbodytumor,CBT)
CBT常见于颈动脉化学感受器,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颈动脉瘤起源于嗜铬细胞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副神经瘤来源于肾上腺的髓质,而副神经节瘤来源于肾上腺外的神经内分泌组织[1],肿瘤位于颈部总动脉分叉,临床多为良性肿瘤,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手术切除是CBT的主要治疗方法,但CBT的血供丰富且与神经关系密切,术中易发生大出血,术后并发症较多。在其手术治疗之前需要确定肿瘤与周围血管间的关系[2]。
颈动脉体是位于颈动脉分叉周围的一个小的椭圆形组织,主要功能是监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pH值的变化。它与位于颈动脉窦内的压力感受器一起调节动脉血压[3-5]。
临床症状与体征
CBT常见于男性青年,无家族史现象,病程长、生长速度缓慢,临床缺乏特征性症状,多为单发[6]。临床常见表现为无痛的颈部肿块伴搏动,伴有听力下降、耳鸣等;当肿瘤向内生长会引起患者咽部不适,有异物感。随肿瘤的生长,会压迫患者的颈交感神经、咽神经及迷走神经,会引起患者声音嘶哑、霍纳综合征等[7]。CB多为良性,恶性情况较少,当发生淋巴结转移、局部转移或切除后复发为恶性[8]。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主要评估肿瘤直径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神经血管的解剖关系,从而预测手术风险,指导手术方案制订。
CTA应用较多,可清晰显示肿瘤与颈动脉的包绕关系,大小形态及肿瘤位置。
DSA可评估肿瘤大小和血供,结合颈动脉球囊阻断试验,还可评估颅内循环开放情况,预测术中阻断颈动脉后出现脑梗死风险,更好指导术前准备和术中操作[9]。
CBT的CT表现为病灶部呈长梭型或圆形,边缘明显,平扫动脉期肿块强化十分明显,且组织肿块密度均匀,动脉块在延时后强化十分明显[10]。由于该肿瘤有特定的生长部位和生长方式,且血管分布丰富,因此不会随肿瘤的生长而引起囊变坏死。
▲病例:颈动脉体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形成“抱球状”改变。
病例来源:盛杰鑫,*光建,薛斌.等.双能量CT血管造影及单能量CT血管造影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16(1):65-67.
▲病例:CBT起源于颈动脉分叉处并包绕颈内外动脉。
病例来源:白杨,欧阳洋,*建华.等.颈动脉体瘤诊治的临床分析:附38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8(12):-.
▲病例:患者,女,36岁,CTA显示右侧颈动脉体瘤.
病例来源:李展展,梁琰,张永强,等.头颈部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体瘤术中出血量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8:-.
治疗
手术为CBT唯一的治疗方法,目前手术方法主要根据CBT的Shamblin分型来制定,包括:
⑴单纯肿瘤切除;
⑵肿瘤切除+颈外动脉切除;
⑶肿瘤切除+颈内动脉重建(包括颈内动脉端端吻合、颈内动脉人工血管重建、颈内动脉大隐静脉重建);
⑷肿瘤切除+颈内动脉结扎。
虽然CBT手术效果已得到显著提升,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CBT手术脑梗发生率和病死率近年来明显下降,但神经损伤发生率仍较高;因此需要熟悉并掌握颈部解剖,同时改进手术技巧以降低神经并发症发生率,更好规范和提高术后神经并发症管理和康复治疗。
(2)影像学技术有待提升,进一步创新影像学检查手段,更充分评估肿瘤性质特点及与周围组织解剖关系,有助于更好评估手术风险和制订手术方案。
(3)手术技巧有待提升,虽然CBT外科技术已得到明显提升,但仍有很
复杂CBT处理较为困难,包括体积巨大、侵犯侧颅底肿瘤,以及质地坚硬、难以解剖分离肿瘤等,需要进一步提升手术技巧[11]。
鉴别诊断
1、神经源性肿瘤:以神经鞘瘤多见,神经鞘瘤是起源于神经鞘细胞的良性肿瘤,又称为雪旺瘤,以来源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最常见。CT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卵圆形软组织肿块,可伴坏死、囊变,沿神经组织纵向生长,第Ⅸ~Ⅻ对颅神经在颅外走行于颈动静脉之间,而交感神经位于颈动脉和颈内静脉的内后侧。神经鞘瘤常呈对称性纵行生长,推压颈动静脉向外或前外移位,符合其解剖学特点。
2、转移瘤。淋巴结转移瘤多有原发病史,CT表现可有边界清或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边缘环形强化,中心强化程度较低。
3、淋巴瘤:于颈动静脉外侧,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呈均匀持续性强化,包绕血管,血管面包夹征。
4、化脓性淋巴结炎: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中心伴不规则形低密度坏死区,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急性起病,伴“红、肿、热、痛”等感染性体征。
参考文献
[1]马建明,刘晓明,常群安,等.颈动脉体瘤29例的诊断和手术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33(2):-.
[2]KimGY,LawrencePF,MoridzadehRS,etal.Newpredictorsof